考试公告

[行测天天练]12月12日湖南省省考行测天天练试题及解析

来源:考德上公培时间:2014-01-05

11、莱姆病,像许多其它的人兽共患病一样,是由通过吸食脊椎动物类宿主血液从而携带病原体的昆虫进行传播的。长久以来,科学家们认为白脚鹿的种群密度是莱姆病发病率最好的预报因素。然而,在纽约东南部一个莱姆病高发区,一项历时13年的对莱姆病生态学中的决定因素进行的研究中,推翻了这一观点,因为在莱姆病发病率高的年份中,白脚鹿的种群数量一般比莱姆病发病率低的年份低。
上述论述基于以下哪一种假设?(     )
A.从未爆发过莱姆病的地区通常白脚鹿的种群数量比较低
B.莱姆病爆发之前白脚鹿的种群数量不会显著降低
C.其他物种的种群数量也可作为莱姆病发病的预报因素
D.白脚鹿的种群数量提高是其他疾病爆发的先兆
(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2~16题
  为了对“快堆”有一个感性认识,我们先来设想这样一个情况:一个考察队被困在四面环海的孤岛上。海天茫茫,寒风刺骨。小岛上可以用来取暖的东西只有考察队员背包里的几块干柴。另有一些从四周漂来的湿漉漉的木块。怎样才能不被冻死呢?一位科学家想出了办法:点燃干柴,一边取暖,一边烘烤湿木块。这样,湿木块烘干后,又可继续燃烧,人也就不会被冻死了。这位科学家的锦囊妙计得益于他是一位快堆专家。
快堆与热中子堆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快堆是用快中子轰击核燃料来维持核裂变反应,以液态钠做冷却剂,不需要慢化剂;二是快堆中产生的核燃料比“烧”的多,即所谓增殖。它的基本原理是:核燃料钚-239裂变产生高能中子,增殖材料中的铀-238在快中子的轰击下,除有小部分发生裂变外,大部分铀-238在吸收一个中子之后,经过两次β衰变,又变成了易裂变核燃料钚-239。这样,快堆中每“烧”掉一个钚-239原子核,又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新的裂变原子核。所以快堆的增殖比大于1,从而能实现燃料的增殖。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和发展快堆。在我国快堆作为能源领域的先进核反应堆,其开发工作已列入“863”计划。
12.下列比喻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快中子轰击铀-238,促其裂变,可以比作点燃“干柴”
B.多数铀-238吸收中子,经过β衰变,又变成易裂变的钚-239,可以比作“湿木块烘干后继续燃烧”
C.钚-239裂变产生高能中子,可以比作“烘烤湿木块”
D.快堆中每“烧”掉一个钚-239原子核,就产生一个以上新的裂变原子核,可以比作“湿木块变成干柴”
13.对第一段中的“锦囊妙计”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点燃干柴和湿木块         
B.烘烤湿木块继续取暖
C.燃木取火,抗御严寒       
D.不断把湿木块烘成干柴
14.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快堆是用快中子轰击核燃料来维持裂变的核反应堆
B.快堆中增殖材料产生的新燃料比“烧”掉的多
C.热中子堆需用慢化剂,不用液态钠做冷却剂
D.快堆实现的燃料的增殖,已成为我国核电站所使用的先进核反应堆
15.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快堆中维持核裂变的核燃料包括钚-239和铀-238
B.快堆的增殖比大于1,说明铀-238可以重新变成钚-239
C.快堆是靠钚-239原子核持续裂变来产生能量的
D.快堆中的新产生的燃料指的是吸收了高能中子的铀-238
16.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感情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呢?后汉大书法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人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
联系上下文,“纵横有托,运用合度”的句意是:
A.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
B.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境,并且分寸把握得当
C.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分寸把握得当
D.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境,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
二、阅读下文,回答17—20题:
  在云南民间世代流传着关于抚仙湖“水下古城”的传说,有关专家对这座古文明众说纷纭。历史地理专家于教授组织考察组乘坐潜水器潜入湖底,进行观察与探测。历史地理专家于希贤来到抚仙湖,并组织考察组乘坐潜水器潜入湖底,进行了观察与勘测。他们利用声纳技术在水深15米处发现了第一个目标。有一堵长约60多米,高约2米的石墙,石墙呈正南北向,还有石块堆砌的街道。声纳图显示,该建筑区还具有中轴线和类似普通城市里的“一般居民居住区”。从建筑特点看,它们带有明显的当地彝族的古代建筑风络。没过多久,声纳图上又发现新的目标:一大片呈正南北向建造的建筑群落。这片区域不如前一个群落大,但石料加工更精细,石料三面都有加工的痕迹,十分平整精细,另外所有散落的石块都是有序地排列。这一区域内还有数米宽的南北向石板大道。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于教授推测,这里可能是古城的“富人区”。再次绕过一道200多米长,9米宽的石质城墙后,便是所谓的“贫民区”了。这片区域建筑物无论从规模、数量、体积,还是从石块的加工程度远远不如前两个区域。
于教授说,通过对湖周围地区地理地质环境的考察和比较,可以肯定这座古城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中陷落湖底的。同时这里位于小江断裂带西支的深断裂带上,公元110年东汉时期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大地震。于教授还说,尽管古城的年代还需要进一步确认,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抚仙湖底确实有一座陷落的古滇时期建筑群落,且已经初具城市功能,因为具有不同级别的建筑群是判断是否构成城市的重要指标。该遗址面积有2.4平方公里,比世界著名的“庞贝古城”还要大。由于水下考察时没有发现任何动植物残骸及陶瓷、砖瓦的残片,这给探测年代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但从水下建筑群石料的打制方式来看,湖中古城与滇中发现的古长城颇为相似,应与其处于同一年代,即距今约两千年前。水底古城是否就是一直未被发现的古滇国都?石头废墟下是否掩埋着曾经辉煌的古滇文明遗址?……我们期待着抚仙湖古城之迹早日被破解。
17.文中划线处“没过多久,声纳图上又发现新的目标”,其目标是:
A.所谓的一般居民区            
B.所谓的贫民区
C.所谓的“富人区”            
D.数米宽的南北向石板大道
18.下列不属于“那个时代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依据的一项是:
A.石块堆放整齐               
B.石料三面都有加工的痕迹,十分平整精细
C.数米宽的南北向石板大道      
D.建筑群带有明显的当地彝族的古代建筑风格
1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抚仙湖古城具有明显和发达的城市功能,城市已分为“一般居民区”、“富人区”、“贫民区”三大区域
B.抚仙湖古城比世界著名的“庞贝古城”还要大,并且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C. 通过对周围地区地理地质环境的考察和比较,抚仙湖古城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中陷落的
D.抚仙湖古城是一个陷落的古滇时期的建筑群落
20.根据文意,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推测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对抚仙湖古城的考察将暂时停止,因为古城的基本情况已被掌握
B. 公元110年东汉时期抚仙湖地区的大地震是造成古城陷落湖底的根本原因
C. 于教授的考察组利用声纳探测到沉积在湖底的动植物残骸和陶瓷残片,为进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古城之谜有望早日被破解
D.湖中古城与滇中的古长城应该处于同一个时期,它们是距今大约两千年前的人类文化的遗址

相关文章

触屏版|电脑版|返回首页

Copyright © 2011-2022 湖南考德上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09472号-2
总部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车站中路宇成朝阳广场T4栋23楼 (3号线朝阳广场村地铁站5号口)
咨询电话:40004-20005